《六祖壇經講話》第三決疑品問題討論
文/星雲大師
◎九、惠能大師怎樣指示他人修行?
關於這一個問題,在〈決疑品〉有一首「無相頌」,已經把六祖大師對於修行的看法指示得非常清楚。
無相頌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心能平等,持不持戒都不是嚴重的問題。但是,心要平等,這又談何容易?
所謂心平,就是要了悟生佛平等。眾生和佛在理體上是平等的,因為佛性人人本具,因此又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生佛在本性上是平等的,是凡聖不二的,只是覺悟上有時間的先後不同,於是有聖凡之分。
其次,要認識空有平等。一般人的觀念,認為空的不是有,有的不是空,我們把空有分成二邊,把有無劃了一道鴻溝。然而在真理裡面,空即是有,有即是空。 所以,《般若心經》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懂得空有平等,就能認識諸法不斷不常,即知佛陀的法身和應身是本體和現象,法身沒有去來,故名「如來」, 即如如不動而來教化眾生的意思。
此外,一多平等。一和多是沒有差別的,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生萬法,萬法歸一,「一」蘊藏「無限」。所以,世間萬法,自性本空,你能了解到自性本 空,心才能平;心平則沒有分別,沒有大小,沒有糾紛,沒有瞋惱,行為自然就不會踰越規矩,因此六祖大師說「心平何勞持戒」。相同的,如果你行為耿直,參不 參禪,又有甚麼關係呢?
在無相頌裡又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你懂得感恩,必然會孝養父母,你懂得仁義,必定上下互相愛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你懂得謙讓,對於長幼、尊卑,自然能和睦相處;你懂得忍耐,一切不如意事自然不會斤斤計較,則能止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我們從表相上看木頭、石頭,那裡有火?但是鑽木可以生火,鑿石可以取火,因為木頭、石頭裡面有火的性能。正如每個人皆有佛性,雖然看不到,但不是沒有。因為眾生皆有佛性,如果懂得修行的話,雖然是五欲塵勞的娑婆世界,一樣可以建設淨土,正如汙泥可以生長出清淨的蓮花一 樣。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良藥苦口利於病,然而一般人卻寧願吃包著糖衣的毒藥;忠言逆耳利於行,但是凡夫的習性總愛聽諂媚的甜言蜜語。平時, 父母、師長、長官苦口婆心地勸誡,往往視為馬耳東風,其實這才是治病療疾的良方。越不歡喜聽的話,其實都是對我們最忠誠的勸告。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菜根譚》說:「蓋世功德,抵不了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佛經也說:「不怕煩惱起,只怕覺照遲。」 一個人不怕犯錯,只怕知過不改,如果能夠每天不斷地反省,不斷地檢討,不斷地改過,就表示是有智慧的人。反之,假如護短,處處都隱藏自己的過失,必定不能 進步,也非賢者之舉。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所謂修行,不一定侷限在佛堂裡禮佛、誦經、拜懺,才叫修行;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能夠常行饒益眾生的事,這就是最好 的修行。佛道,也不一定要花錢布施,布施只是做功德,尤其有相的布施,只能求得人天福報;唯有轉有相的布施為無相的功德,才能與佛道相應。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心外求玄?若能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六祖大師告訴我們這一首無相頌,如果我們真能依此修行的話,所謂天堂,何必要到其他的地方去找呢?天堂就在我們的目前。所以,能隨遇而安,到處都是天堂,心裡有佛,處處都是清淨的樂土。
──摘自佛光文化出版《六祖壇經講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