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整個報導根本是一個鬧劇,又怎麼能讓媒體為所欲為?
你是否原本覺得牛奶是健康的食品,對小孩的生長有幫助,
這次商業周刊爆料後,你卻對牛奶聞之色變,和大統油都歸為拒絕往來戶?
請問,你還敢喝牛奶嗎? 我敢。
請花點時間聽我說說理由。
小弟目前為大動物現場獸醫師,每日在牧場與酪農以及牛隻為伍,
從南到北的牧場都會接觸,對於整個乳牛產業以及牛隻醫療現況和擠乳狀況略知一二。
與其大家在鍵盤上猜測和誤會,不如把真實情況和大家分享
並且我真正相信,謠言止於智者。
最近食安問題連環爆,有如連續劇一般,
以往媒體爆料民眾,醫界,學術界,專家一定炮口一致對廠商開轟
但是耐人尋味的是,這次牛乳事件,學者和專家們紛紛出來打爆料媒體的臉,
看到這幾天的新聞報導真的內心很糾結,很痛。
原本也覺得自己是小小老百姓,躲在電視後面,
但這幾天看到商業周刊又以大動作說自己的檢驗報告是80分,政府是60分
全世界只有韓國說孔子是韓國人,人人笑破大牙,
全台灣只有某商業考量的週刊說牛乳有問題,大家卻聞之色變。
今天,看到這種真的會氣到想流淚的言論,真的該為酪農發聲。
不知道商周要不要抽驗一下100位母親的母乳看看有沒有代謝物殘留,
然後告訴大家小孩喝母乳是很危險的!
以下連結是本次牛乳事件暴發後,記者汪文豪的將各方立場做了比較和整理,
我認為到目前為止算是相當中立並且完整的報導,大家可以先瀏覽了解概況。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42638/
(在本文最後有附上這次牛乳事件的重要相關連結)
商業周刊本次提到有被驗出的項目包括
(1)抗生素代謝物、微量塑化劑
(2)人工雌激素與避孕藥的代謝物
(3)鎮定劑及抗憂鬱用藥代謝物
亮點在於"代謝物",非常有趣的文字遊戲!
"藥物殘留"和"藥物代謝產物"到底一不一樣?
這是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東西,對於人體的影響也完全不同。
舉個簡單易懂但是有點沒水準的例子,
吃太多香蕉會勞賽,吃太多橘子會勞賽,
吃太多蛋糕會勞賽,吃太多大統的油會勞賽,
吃不同的東西(香蕉,橘子,蛋糕,油),卻會產生一樣的代謝物(勞賽)
如果今天老師明文規定不能吃橘子,
今天你看到小明勞賽,就大聲嚷嚷說小明吃橘子
我甚至連呼吸空氣或是心情不好都會勞賽!!
請問要怎麼訂呼吸和心情的勞賽檢驗標準?
要找專家背書,請找和乳牛有關聯的老師,
讓我們來看看專門研究牛隻的台大教授超用力的打臉文:
台大動物科技系教授徐濟泰:
「乳牛在種牧草、在收割,那摻雜一些野草,被牠吃進去,
然後野草裡面的有一些代謝物跑進去,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這個東西,根本不是抗憂鬱的(藥),它是植物要阻礙,阻礙動物去侵蝕它。」
徐濟泰進一步解釋,
代謝物「去氫氧長春蔓汀」的來源,其實是一種叫做柳葉水甘草的植物,
只要乳牛在放牧時,吃下這類野草,就會吃進這種物質,
因此和抗憂鬱或止痛劑,根本八竿子打不著。
另外陳良宇老師主動強調這次的檢驗報告僅僅是一個學生所做,
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來作判讀以及對產業現況的不了解,
怎麼能夠輕易下結論?
很多人應該都沒有買商周來看,我不小心手滑買了,
裡面內容直接和大家報告,
"如果孩童長期攝取有麻醉劑及精神安定劑殘留的牛奶,可能影響腦部功能"
"台大某教授研究中提到治療乳牛用的盤尼西林,若殘留在牛乳可能會過敏"
"有些動物用藥品殘留在乳品中對人有致癌性"
"不,是政府根本沒有訂定標準"
所以勒!?亮點在哪?
商周文獻引用的都是說"藥物殘留"的傷害,但這次檢測出來的是"代謝產物",
注意這裡的亮點是醫師們對"藥物殘留"做解釋,而非對"代謝產物殘留"做解釋。
所以藥物代謝物究竟有甚麼危害仍然一概不提。
重點是你看到藥物了嗎?
看到代謝物就說是藥物,看到勞賽就說是橘子,不是太荒謬了點?
再來,文章中提到:
"為了增加牛隻泌乳量,注射雌激素,
為了避免牛隻生病,施打抗生素;
為了解除牛隻泌乳期的乳房脹痛,會施打精神安定劑或止痛劑。"
目前牧場的用藥仍都需由獸醫師來做評估,
而抗生素是治療用藥,有疾病要讓牛隻恢復健康,評估狀況後可能會施打,
乳牛也是生命,和一隻小狗小貓是一樣的,生病也需要治療,
抗生素的使用無須把它妖魔化,
並不是牛隻需要治療就說是酪農虐待動物,這樣為免有失公正。
在正確的治療方針之下,抗生素是合理的用藥,
但絕對必須遵守停藥期,才能確保在牛奶中不會殘留藥物。
當然我沒辦法確定所有牧場都是遵照著獸醫師的處置來做用藥,
但可以肯定的是,酪農都小心謹慎在交奶,甚至都會比停藥期更長,以確保安全,
食品業檢驗最嚴格的莫過於牛乳,每天的鮮乳要交給乳品廠時
若檢驗到抗生素殘留,整台乳車包括附近鄰居酪農交的奶,都必須全部倒掉
而損失,由驗出的酪農權全賠償,只要一次,整年就準備縮衣節食,幾十萬的收入,一天
誰敢拿這個開玩笑?我沒看過任何一個酪農在抗生素檢測上面有一天放鬆的。
再來,我從來沒聽過也沒看過現場在用精神安定劑,
每隻牛隻一天要擠兩次奶,每次擠奶時間兩到四個小時不等,
一兩百頭的泌乳牛,若是要打鎮靜劑,打完還要等待作用時間,
徒然增加乳牛打針佐造成的緊迫,以及鎮靜藥劑的藥品成本,根本完全不可能,
動物的行為學是最簡單的應用,只要了解牛隻的習慣和個性,自然能輕鬆讓雙方都愉快工作。
這個可愛的想法就像是:
看到和幼稚園老師管好一群活潑好動的五歲小孩,
就問老師是不是全班學生都施打鎮靜劑?
幼教老師又能怎麼回答?也太沒水準的問題了。
只要了解小朋友的喜好,以及用適合的方法來帶領,就能夠應付自如,不是嗎?
牛隻管理的技巧豈是拿著筆坐在書桌前就能理解。
另外,乳牛的繁殖障礙是獸醫師面對的大挑戰,
越來越熱的氣候,必須發展更精緻的診斷模式,
包括超音波來給予正確的治療,為的是要讓乳牛能順利懷孕,
也才能維繫牛乳的繼續生成,那到底文章中所提避孕藥從何而來?
根本沒有這種藥品在牧場出現,再一次,把無關的代謝物和藥品本身混為一談。
在台灣環境潮濕炎熱,確實不是乳牛適合生長的環境,
酪農為了給大家新鮮的牛乳飲用,不得不克服這樣的環境,
密集的電風扇,舒適的牛床,灑水讓牛隻散熱,
昂貴的墊料,甚至播放柔和的音樂
為的是減少牛隻的緊迫,牛隻越舒服,乳量表現越好,
道理很簡單,但是似乎要讓大家理解卻是難上加難。
會造成乳牛緊迫因子的包括天氣炎熱,打針,髒亂的環境,粗暴的對牛等等
所以酪農必須盡可能的降低這些緊迫因子。
也許很多人仍有很多疑問,礙於篇幅也不可能通通一個一個解釋,
但若能了解酪農對於乳牛的基本態度是最根本需要釐清的問題。
台灣大學食科所終身特聘教授孫璐西在會中表示,
像商業周刊沒有經過多方求證發布新聞,造成人民恐慌,
大家不敢喝牛奶,已經嚴重到動搖國本。
常常聽到有人說在台灣是媒體治國
媒體爆料不需要負責
這次媒體想要用未經求證的資訊誤導社會大眾
期待能用社群的力量,讓媒體知道台灣人有自己求證的智慧
網路只會有一堆謠言亂傳嗎?
我確定網路一定也有正確的訊息,一定也有能夠讓你放心的資訊
就像即使是擁有優良品牌形象的商業媒體,也有無法約束自己的爆料文化
台灣的酪農產業一直是很弱勢的產業,
承受不起媒體用這種惡劣的方式來傷害,
這一頁,僅需看最後一段,
"要公開或是讓這一份報告沉睡在電腦裡?
最後,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
如果妳是一個母親,妳願不願意接受一份不夠全面的報告?
剩下的,請原諒我必須交給政府與業者,
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比我們更有能力來解答。"
若是真的有疑慮,要做的是告訴政府,告訴業者,
請他們為此給一個完整的檢驗後,若真的有問題才告知民眾,
而不是先出版,先爆料。
可以不需要沉睡在電腦,但更不需要惡意的出賣新聞靈魂,毀壞台灣產業
我受夠了爆料文化,我無法原諒,你們呢?
酪農無奈的和我說,新聞總會落幕,酪農就靜靜的概括承受。
確實,也許短短幾天新聞就會忘記,
但消費者的疑慮是不會因此消失的,只會呈現在購買上面。
我想,消費者有權力在擁有正確資訊下來自己有做正確判斷的選擇權。
我不是記者,更不是政府官員,我只是一個看不下去的獸醫師,
政府沒法可管媒體的爆料,但產業損傷誰人負責,
你我都是消費者,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真實的狀況分享出去,還酪農一個公道。
今天看到一個新聞,消費者已經完全不敢去相信牛奶的品質,
要破壞信任度,只要輕輕彈指,但要重新建立,卻是遙遙無期。
要幫酪農平反,也只需要輕輕彈指,分享出去,讓媒體這一次輸給正義。
也許,對於周刊,對於牛乳,都是相同道理。
獸醫師 龔建嘉
這是一個酪農真實沉痛的心聲:
我們只是一群相對媒體使用權弱勢的普通農民,沒有太多的牧場或者一般的農場經營者能夠有夠多的管道;去和太多主流媒體有密切的交流,所以讓大部分民眾瞭解我們的方法只有透過政府還有企業的宣傳和行銷,近日來的食安問題重創臺灣消費者的信心,我們吃了不少也是受害者卻也有一個生產者的角色,依照著和乳品廠訂下的合約還有政府的標準去生產符合規定的乳品、農委會時常發送的公文要求要有新的品管制度、和同業間互相討論讓牛隻更健康以減少用藥的方法等等……而且只要泌乳牛開始使用藥物,該期間的乳汁就都不能交給乳場直到停藥且沒有殘留,這段時間成本完全自行吸收,當然會希望每隻牛健康更不會施打亂七八糟的藥物,何況我們自己也會喝!
每日於牧場中,在牛隻中穿梭、工作、榨乳,提供臺灣的消費者對鮮乳市場有個安心且保障的消費環境,我們雖然書讀得不多也鮮少參加社會運動還有在輿論中發聲,但這不代表我們辛苦維護和建立的價值可以任由不明究理的報導所踐踏和摧毀。
附上相關連結:
汪文豪記者各方意見整理事件簿
分子生物學專家探討檢測方式
台大動物科技系主任陳明汝以及徐繼泰教授的解釋
陳良宇老師:檢驗報告是學生做的啦
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非常非常簡略的報告
專訪台大動科系教授陳明汝
留言列表